三业清净,如理而行,便是最上吉祥!

雪相法师专栏2年前 (2022)更新 三学藏
114 0
三业清净,如理而行,便是最上吉祥!

三业清净,如理而行,便是最上吉祥!

年末岁尾,新春将至。祈愿正法久住,万众吉祥!

苦乐寿夭皆从心起,愿诸大德,新的一年当求吉祥之法。为佛弟子当求寂静:身寂静则不造诸恶行,不到处“做法会”、游山玩水,当安居静处,近善知识,以诸法空为座,大悲为室,忍辱为衣;语寂静则不闲谈绮语,不欺诳众生,杜口念佛,以柔和语善说正法,赞叹三宝;意寂静则不思维世间八法,不贪爱、不嗔恚,思维人身难得、因果不虚,以四念处为所念,以菩提心为所依。此三业清净,如理而行,便是最上吉祥,诸佛欢喜!

这是在二零一五年的年底,一六年新年将要到来之际,我写的一篇小短文。小孩喜欢过新年,因为什么都是新的,新衣服啊、新玩具啊,然后亲人都回来了,尤其是现代都是独生子女的多呀,这些堂哥堂姐啊,还有弟弟妹妹啊,都可以在一起玩一下。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,都喜欢过新年的原因。但是大人、老人呢,就不喜欢过新年了。因为一个是碍于生活压力,一个是碍于自己的年龄,被死魔、被老魔所控制。时间一过,一提醒他,他就害怕了。尤其是过了四十岁的人呢,一过年就觉着又老了一岁。因为人们都畏惧死亡,畏惧衰老,小时候期盼长大,长大后又害怕变老,人生就是如此,生命无常,哀乐无常。但是呢,人们却喜欢自欺欺人。平常他好像不思维的话,就只有过年了人才会真正变老一样,这就是因为世人愚痴,每日醉生梦死,或许只有当死亡来临的时候,人们才会后悔平常没有追求真理,不知道生命的意义,但这个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。

而佛门僧人之所以出家,就是因为佛弟子具有忧患意识,居安而思危;佛弟子勇敢而智慧,懂得未雨绸缪。为佛弟子当求寂静,身寂静则不造诸恶行。但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动了,天天睡懒觉,就叫寂静。真正不作恶,则为止静,就是我们止息自己的恶行。不到处做法会,游山玩水。尤其是我们修行人,不要以这个做法会,游山玩水作为修行。哇,今天又参加什么法会了,明天我又到哪个圣山去朝拜了。好像不去朝拜这个圣山,我们这一辈子就空过了一样。我告诉大家,外在的圣山并不会让你获得解脱,真正的圣山是在你的心里,正所谓人人心中都有一座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网上也有一句流行语叫:心若找不到家,到哪里都是流浪。确实是这样的,我们内心不能寂静的话,身体就会到处跑。

而安居静处,不能闭门造车,盲修瞎练,否则也会出问题。所以,佛门特别讲究要人应该亲近善知识。初心修行,一定要找到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,不要太喧嚣,不要太多佛事,最重要要有善知识指导,最起码身边的人,也都是些少是非的良善之人,那么这样的环境就非常利于办道。

平常要止观双修,听闻正法,要多多闻思修行。如小文中所说的:以诸法空为座、大悲为室、忍辱为衣。

这也是《法华经》中所开示的,在末法时代的法华行者,如何修行的方法。就是以诸法空为座。时时观照一切法如梦、如幻、了不可得,以此降伏自我的一切烦恼。然后以大悲为室,去行持自利利人的一切善法。因为《华严经》上讲:“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为魔业。”所以我们要以大悲为室。

再就是披忍辱衣,人生在世俗生活中,难免会遇到各种的障碍。为佛弟子,应深信因果报应,深信缘起空性。如果面对一切违缘都能起正观,就不会被境界所转,从而自然能修好忍辱。而忍辱功德也非常不可思议,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,一个懂得修忍辱的人,会免去很多的麻烦。

语寂静

语寂静呢,就是不闲谈绮语啦。现在人都喜欢讲讲笑话。以前在青州的时候,有个居士特别爱开玩笑,我就告诉他:你要适可而止,如果你经常开玩笑,毫无忌讳地开玩笑,不但不会起到调和气氛的一个作用,反而还会让人感觉你很讨厌。所以适可而止的幽默是智慧的,无休止的喋喋不休,调侃戏弄其实就是愚痴了。

再就是不欺诳众生。为什么单独又讲了这个不要打妄语呢?因为现代人啊,说妄语的习气太深。而且喜欢吹牛,虚说。现在媒体上所宣传的很多广告,大多是夸大宣传,商家为了多卖货,真是绞尽脑汁诱惑消费者,其实大都皆是虚说的成分多。佛门讲做人处事,一定要真诚真实,不说妄语,要心境相应,不应少说、不应多说,要如实而说,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依靠的人。一个人如果一字千金,绝无改悔,那他语业的善功德就成就了。

再就是朋友相聚,如果闲聊闲扯,不但不会增益任何功德,而且还会放荡心志,浪费时间。所以,与朋友相聚,切不可留恋聚会,如果没有必要的事情,最好是早日解散,回家念佛。而如果有因缘的话,佛弟子应以柔和语善说正法。为什么要用柔和语呢?因为人们如果没有学习正法,没有修过无我正观,就会非常敏感,尤其是内心脆弱的人,所以说柔和语可以让人更容易接受正法。

现代的人焦虑症、玻璃心的特别多,即使是修行人中,尤其是初学佛的居士,还有一些经常被吹捧的僧人,心里素质也很差,缺乏古德的毅力和求道的精神。在古代的藏地,有一位叫密勒日巴的瑜伽士,不论他上师怎么折腾他,打骂他,他都没有退失求道的决心,所以后来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就。而现在我看到有些学法的人,被师父批评一顿,心里就承受不了了,各种烦恼,各种不被信任的妄想就起来了,不但自己生烦恼,而且还会嗔恼善知识,远离善知识,从而造下恶业,这真的是非常愚痴的。

在《沙弥律仪侍师篇》中,佛陀告诫学人,要视师如佛。你要像承侍佛陀一样去承侍自己的师父,才能消除业障,增长福慧,师父也才更愿意教导你。因为师父不像是佛陀一样圆满,有时候也会生烦恼,所以当我们非常尊重师父,具足惭愧,能够随师所教,持戒修行,那么师父就会很欢喜。这样才能不断的增益师父想教导我们的心,否则师父见我们屡教不改,只是一块朽木,就逐渐失去教导我们的信心了。

再就是赞叹三宝。修行路上,一切的利乐之源,都是三宝赐予我们的,所以我们要经常赞叹三宝。

意寂静

意寂静呢,就是告诉我们啊,不思维世间八法。就是不要乱打妄想,除了自修和利人,其余的都不要太计较。更不要每天抱着个手机,像古代皇帝批奏折一样,耽着在阅览天下大事上,看到一两个新闻,还要想发表一下意见。当然,这个也不是完全不可以,而是要尽量节制。初心修行者,如果能在三年、五年、甚至十年内安稳寂静,不去上网看新闻,看帖子,一心学习佛法,调伏自我的话,就能够具足基本的调伏相,具足基本的修道资粮了。

要依四念处为所念。

四念处,我以前已经把它讲过一个讲记,这里我们不多讲了。因为在《佛教启蒙钞》中我们也收录了。到了那里呢我们再提。

再就是以菩提心为所依。

经中讲,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,佛教的善法跟世俗人的善法标准是不一样的,佛弟子行持一切善法,一定要与般若智慧相应,要有自利利人,究竟成佛的导向才可以,否则即使做再多的慈善,也是舍本逐末,非是佛教的内涵。佛教的精神是觉悟,只有让人觉悟真理,人才能真正帮助众生彻底离苦得乐。否则即使你布施再多的钱给穷人也不能真正救度他,即使创造再多的美好生活,也躲不过无常的消磨,所以菩提心是佛教修行的根本。

你这样身语意三业清净,无时无刻都按照佛说的这些法理去行持,这才是最最吉祥的事情,这才是诸佛所欢喜的事情。正所谓:令众生欢喜,即是令诸佛欢喜。好,希望大家都能够行持最吉祥之法!阿弥陀佛!

(待续)

三业清净,如理而行,便是最上吉祥!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