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体受报的四种情况【忏悔法门讲记37】

未分类2年前 (2021)更新 三学藏
190 0

具体受报的四种情况【忏悔法门讲记37】

(续)

发露罪业 如法忏悔

在这个《修忏要旨》中说:“初修忏悔者,所谓发露重罪也。何故尔耶?如草木之根,露之则枯,覆之则茂。故善根宜覆,则众善皆生;罪根宜露,则众罪皆灭。”就是告诉我们,罪恶就像是草木的根一样,把它发露出来它就枯萎了。善根呢,你要把它藏起来,做了善事,不要到处跟人讲,这样善业就生长了。我当时也说过,这里说藏起来,不跟人讲,并不是说我们作了以后刻意地去隐藏,这也没必要。就里的意思,主要是说,你不要有炫耀的心,就好了。但是罪业不要覆藏,要发露出来,向身边的人发露出来,向你曾经伤害过的人发露出来,实在难以启齿的就向佛菩萨发露出来,这样你努力忏悔,不要再做就好了。

我还讲过,再就是要想观察自己的罪业轻重,善恶业力的不同,可以修日想观,就是十六观经上的日想观,或者修地藏占察法,占察自己的十恶十善,哪个重哪个轻。如果罪业清净,现生中修念佛法门,才能证得念佛三昧,修止观才能成就,修禅定才能得禅定,如果你现生之中罪业不清净,就不能成就圣道。但是虽然证不了念佛三昧,也不妨碍往生。

我们修行天台宗的人,修习止观,如果是“事理二犯,俱障止观,定慧不发。云何忏悔,令罪消灭,不障止观耶?”《摩诃止观》中讲,我们事理二犯,都会障着我们的止观。我们事相上造的罪业,还有无明之心,都会障碍止观。你止观的力量生不起来,就得不到真正的定慧,就无法真实地利益众生。因为要想自利利人、广度众生,在《法华经》上讲必须是“定慧力庄严,以此度众生”,我们要有定慧的功德才可以,而如果连止观都修不起来,你怎么能够生起定慧之心呢?我们说止观是因,定慧是果。所以,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求忏悔,事理二障去除了以后,你再去修止观,就能随文入观,明白道理的同时就能当下悟入,立马就会得到正定正受,生出三昧般若智慧来。就像佛世时的比丘们一样,听佛说一座法,就能当下证入预流果,发真实菩提心,或得四果、初地、不退转地。

再就是接下来又讲了业报是可以转的,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中讲:“若覆罪者,罪即增长;发露忏悔,罪即消除。”罪业不要覆藏,覆藏罪业就会增长,就像前面讲的,作了罪业会增长广大,发露出来罪即消灭。我们前面列举了十条不增长的业,主要就是告诉你不要有主观造业的心。而如果在主观上,你很明确的造了一个罪业,那么要想转变这个业报,就必须要发露忏悔,并修对治。在《业报差别经》上讲:“若人造重罪,作已深自责,忏悔更不造,能拔根本业。”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把往昔所作的所有的重业,杀盗淫妄,五逆十恶,种种的重罪,全部拔除的话,必须要深深地自责,再也不造,然后如法忏悔,这样才能拔根本罪。而如法忏悔的标准就是要具足逆流十心,要具足四种力量,才能遮止罪业,让它不增长,并消灭它。

而在对治修法中,有很多殊胜的法门。《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》中讲:“善男子、善女人,犯诸禁戒,造众恶业,闻是菩萨大悲名字,五体投地,诚心忏悔,是诸恶业速得清净。”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即使是造了四禁罪业——四禁就是杀盗淫妄的根本罪业,你受了五戒了,受了菩萨戒了,你把根本重罪犯了,造了种种的恶业——如果能听闻弥勒菩萨的名号,向菩萨诚心忏悔的话,你的恶业悉皆清净。当然不光弥勒菩萨,观世音菩萨、文殊、普贤,还有十方诸佛你向他去忏悔,所有的重罪都可以消灭。这就是列举弥勒菩萨的功德来举例,因为弥勒菩萨是未来佛,是法王子,法王子具足的功德呢,那十方诸佛也是同样具足,这我们要明白。

受报体相 微细复杂

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中讲了具体受报的四种情况:有的是现报,有的是生报,有的是后报,有的是无报。现报就是现作现受,现生作现生受报,现生作恶现生受恶报,现生造善现生受善报。还有生报,就是我们现生作了以后来世才报。再就是后报,就是我们现生作了以后,过了第二世,不知道什么时候受报,或者是第三生,或者是第四生,或者是无量生以后再受报。再就是无报,就是说很轻的罪业,无心的小罪,不一定感果,或者是你忏悔了,在业没有成熟之前,你修法对治了,它也不会受报。

这里为什么要讲受报的几种不同情况呢?就是告诉大家,有的人不相信业果,就会诽谤真理,诽谤三宝。世俗中有一句话叫“恶人活万年,好人不长寿”。什么意思呢?因为世间人对业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他看到有人一生造恶长命百岁,好人行善反遭横死,就认为恶人活万年,好人不长寿。这都是因为对业果起了颠倒之见,只是见到一种状况,而做了偏颇的评价。如果我们明白业果成熟有这四种情况,那么就不会对世间相再起颠倒了。

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行善却得了恶报?是因为他往昔造作恶业在先,故而先受恶报。而正在受恶报时,又行善积德,那么这个善业造作在后,因为不懂得忏悔,不懂得行善时的三种加行心,那么有可能来生才会受报,这样一般人就看不到了。因为凡夫众生造作的业力交织非常复杂;在造作的时候所起的念头也是千变万化;而且造作善业恶业的时候,造作的对境有的是殊胜的,有的是不殊胜的。比如向三宝、向父母、向善知识、向师父、向上师去行善,是殊胜的对境;向三皈五戒的人,相对来说次之;向恶人就不殊胜。对境殊胜与否,也决定业力成熟的快慢,或者是成熟得广大不广大。还有当你自己造善业恶业的时候你的心念:你是用极大的瞋心去作的,还是极大的欢喜心去作的;是用相续的心去作的,还是暂时的心,还是轻忽的心,还是无记的心……这些不同的心念,也会感召不同的果报。而且凡夫众生在造作善业时有的夹杂了傲慢,有的夹杂了后悔,做的时候或者缺乏耐心,或者又生其它烦恼,所以所感召的果报是苦中有乐,乐中有苦,长寿的多病,富贵的短命……如果我们仔细讲业报因缘的差别,那要讲好久好久才能大概梳理清楚,不过这一些例子,基本也讲得差不多了。所以,不论业果如何呈现,多么不合理,希望大家明白了业感的复杂,就不要再心生颠倒。

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也提过,业有四种受报的相貌:一是“时定、果报不定”,就是受报时间已定了,但是果报不一定确定;二就是“报定、时不必定”,就是所受的果报确定了,但是不一定什么时候报;三就是“时定、果报亦定”,就是什么时候受报,什么样的果都已经确定了;四就是“时果俱不定”,就是什么时候受报,受什么果报都不确定。这些道理非常复杂的,你如果不仔细去学的话,在修行的过程中就很容易生疑惑,对三宝的信心也很容易动摇,甚至会经常怀疑三宝不灵,念佛念经没效果,这都是因为对业的体相不太明了,这需要去学习佛法,深入了解才能明白。

这就要下课了,我们不多讲了,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看能不能把这一块再仔细地讲一下。

(待续)

具体受报的四种情况【忏悔法门讲记37】

随喜作者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