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相法师:如何真正地抉择善知识?

未分类2年前 (2022)更新 三学藏
536 0

阿弥陀佛!诸位大德、诸位同修、诸位善知识,大家晚上好!

鉴于现在很多人,由于依止错了善知识,从而导致自己在学佛的路上有很多的违缘。也鉴于有人也想寻找如法的善知识,但是没有一个标准。所以,今天就同大家来简单的学习一下,关于如何真正抉择善知识的内容。

一、善知识的重要性

我们抉择善知识,必须要有一个标准,若是不知道抉择善知识的标准,仅仅通过自己的经验分别,通过世俗的标准,那是很难找到一个清净如法的善知识的。而一旦善知识的依止产生了错误,那我们在佛法修行路上就是从光明而走向黑暗,一生学佛,非但解脱无望,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堕落,正所谓以盲引盲,相继入火坑。由此可知,如法抉择善知识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

很多法师大德都讲过,善知识是如何如何地重要;佛陀也是三令五申,再三强调,善知识是我们成就的全部因缘。《法华经》上说:“善知识者是大因缘,所以化导令得见佛。”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见佛,见到我们的自性佛——那完全是由善知识的力量而引发的。所以善知识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。

不只是修行人,就是世间人想要学习一个世间法,比如医术、木工、武功等任何一门技术,都需要一个良师去教导你。如果碰到一位非常好的师父,你不仅可以避免很多险途,而且还会少走很多弯路。关键是他可以把最重要的心法和捷径,把修法的诀窍传授给你,让你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有所成就。

而如果我们自己去钻研一个法,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在这个行业上取得成就,但是要付出很多很多次的失败,要付出更多的精力,而真正成就的机会,或许还是非常渺茫。反之若是有很好的老师教导的话,那就很容易成就一番事业。这样只要你要肯去虚心学习,努力用功,那就是无往而不利的。

而佛法上的修行,没有善知识就一无是处。如经所云:“佛法无人说,虽慧莫能了”。因为无始劫来,从出生到现在,我们一直是用世间法,用无明,用贪嗔痴在熏染自己,内心一点佛法的影子都没有,我们没有一点经验可循,所以只有依靠善知识才能拨云见日,找到我们本来的面目,正所谓:欲知山上路,须问过来人。

所以我们修行佛法,善知识非常的重要,是必不可少的。而善知识也不局限于某一个人,他可以是所有成就者、所有的过来人,乃至我们的经文法宝,还有佛陀的遗教,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善知识。这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“人依止”和“法依止”。我以前也说过,现在这个时代是佛陀授记的末法时代。“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”,很多人都会讲这句话。而有一些不怀好心的人,他们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彰显自己是善知识,而其他很多人都是邪魔外道。有些人就会被这样的话语所迷惑。但这也是一个事实,这就是告诉我们依止善知识非常不容易,一不小心就会选择错误。

二、依止善知识切不可感情用事

前几天我讲过,依止善知识切不可感情用事。不是说这个师父非常慈悲,经济上帮了我多少,或者在我最痛苦的时候,心灵上给了我多少安慰,那样就可以当你的善知识了。要知道这在世间只能说是一个知心朋友,一个好人而已。这样的人作为一个好朋友那可以,但是要作为你修行上的善知识,让你成佛的善知识,这个可不是标准。因为真正的善知识,他有可能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呵骂我们。

正所谓菩萨低眉,所以慈悲六道;金刚怒目,所以降服四魔。不论是慈悲的低眉怀爱,还是降服四魔的金刚怒目,无非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的烦恼,成就我们的修行。而善知识就是用这两种方式,来调服我们的烦恼,成就我们的修为。善知识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一样,不会只夸我们好好好、是是是,而是会对我们的错误立马指出,及时纠正。所以真正要依止善知识,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良好的心态,要欢喜接受善知识的教诲,深刻反思善知识的批评,不要一受到批评就舍弃善知识,这是很愚蠢的行为。就像是一个人,又想着成就一番事业,又对亲人朋友指出的弊端和危险置之不顾,那这样自相矛盾的行为,确实是很愚蠢的。

我们很多的言语行为,是与佛法不相吻合的,在修行路上一定会受到善知识很多的训斥。当然有一些慈悲的善知识,因我们自己根性太差,也“不屑”于训斥我们,因为我们根本不够格。正如以前有一位居士供养来果老和尚一些金条,请求老和尚赏他几下香板消消业障,而老和尚却说:我这板子打的是修行人,板子底下是出祖师的。而若是有一位“善知识”还和你身边的人一样,天天拍你马屁的话,那你就要警惕了,看看自己是不是太有背景,太有姿色或是太有财势了。大家要知道,善知识是像父母一样的,不论我们本身有多少成就,父母是不会拍我们马屁的,反而还会经常敲打我们,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,这个大家一定要了解。

所以善知识并不是一个世俗上所谓的好朋友、闺蜜,反而对修行来说,天天安慰你,对你好的,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识。而善知识想利益你的话,他的侧重点在于——“知识”!知识是什么?是智慧,他能够教导你,让你明了世间善与恶的真正标准、世间和出世间的标准、二乘和菩萨的标准、菩萨和佛的标准。善知识通达佛法,他引导我们从强烈的我执我见中解脱出来,让我们的智慧向佛陀靠拢。他并不是为了标榜自己,也不是为了聚拢眷属,而是为了帮助我们在修行的路上、成佛的路上,有一个正确方向。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,要是有的人是为了扩大门庭,聚拢财势,拉拢徒众,而向你传法,那说明他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善知识,他也是为了这个“我”——“我的名声”、“我的眷属”。

所以作为修行人,一开始依止善知识,一定要抉择好,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找善知识?学佛可不是为了世间利益,也不是为了好玩,更不是为了找一个男朋友,或是找一个女朋友,或是找心灵上的依靠,或者是找物质上的依靠;而是要找一个修行上的依靠,一个正确的依靠,一个善的依靠。这个善是区别于世间的慈善的,这个善是出世间的上上善。大乘佛法的善知识给我们的引导,是以出世间解脱法,究竟成佛为目的的。

如果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去抉择,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到,善知识对我们的一种加持——那就是要我们趋向于成佛。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成过,没有经验,所以我们要依靠过来人的经验,或者是已经完全了解了成佛的方法,通达成佛路径的一个人,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让我们很快地到达智慧的彼岸去。

三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中善知识的八个标准

今天我们就从《瑜伽师地论》讲的善知识的八个标准来抉择一下,善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德。

何等为八呢?一、安住禁戒;二、具足多闻;三、能有所证;四、性多哀愍;五、心无厌倦;六、善能堪忍;七、无有怖畏;八、语具圆满。

“安住禁戒”,就是他至少戒律要清净。到了末法时代,最起码不能犯四根本——杀、盗、淫、妄,如果连四根本他都没有守持住的话,说明他对自我烦恼的调伏,力量非常微弱;那他对弟子来讲的话,也很难有一个良善的方式,去帮他调伏烦恼。经云“戒是无上菩提本,应当具足持净戒”,这个戒律不止是声闻乘要持守,而是一切三贤十圣的菩萨、十方诸佛都要持守的。《华严经》上讲:“如佛所说,自不持戒令他持戒,自未调伏令他调伏,无有是处。”也就是说如果你自己对戒律都没有能力去持守,对烦恼没有能力去调伏,那你又怎能去帮助别人调伏呢?所以我们讲,一个善知识能够安住禁戒,能够依律行事,那他才能具备善知识的资格。

第二,具足多闻。什么是具足多闻呢?就是他对佛说的这些法都能够通达,不论是唯识、华严、天台,这些佛教的法门,他大概都能够了解。当你去请教他的时候,他能够准确地告诉你佛法的纲领在哪里,佛法的要点在哪里,这样就可以让你非常清楚地认识到,佛陀施设教法的内涵,你就可以很容易成就。

由于每个宗派在近千年的传承过程中,积累了大量的论疏注释。有可能一些善知识并不能对各个宗派都了若指掌;但是他起码能对其纲要有所认识,对显密诸派略有涉猎,那样就不会执此谤彼。然后自身也精通其中的一个派系。这样的话,那他也是可以成为我们的善知识。

否则,他虽然是一位持戒精严的人,但是由于自己的知见并不圆满,所学并不完备,那他就会不自然地具有很强烈的“自宗优越感”,从而执此非彼,造下谤法之罪,而且还会误导很多弟子造下严重的谤法重罪。所以一位善知识能具足多闻,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。

第三,能有所证。就是他在佛法上,在戒定慧三无漏学上都有一定的修证,一定的证量。当我们在持戒上有疑惑,开遮持犯不了解的时候,善知识都可以为我们解答;善知识通达戒律,可以让我们抉择犯戒的轻重。当我们深入禅定,得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、出世间禅、出世间上上禅,任何一个禅定的境界,他都可以告诉我们,我们正在经历发生的状况是好是坏。不仅如此,他的智慧如同大海一般,我们身上所有的瑕疵,还有我们智慧的不足之处,他都可以一眼看穿,这样就可以非常深入地引导我们。所以说这个能有所证非常重要。

第四,性多哀愍。这就是讲慈悲心,他要对众生有慈悲心。如果他对众生没有慈悲心,那就不要谈救度了,他也没有心去帮助你;他只有真正对你有慈悲心,他才会竭尽全力地帮助你。因为师徒关系的建立,不是建立在亲情上、血缘上,不是建立在物质上、情感上,那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?答案是建立在慈悲上。善知识对弟子慈悲摄受,不以情牵,但以法见。也就是说我对你好,想利益你,一切都是因为有慈悲心,不忍你受苦,希望你成佛,而不是因为和你世俗的关系不错。所以如果有人要想得到善知识真正的垂怜和深入的帮助,要想听到甚深的教法,要想得到速速的成就,一定要依止具有慈悲心、哀愍心的善知识才好。

第五,心无厌倦。善知识对弟子的教导不能嫌麻烦,他能不辞劳苦,循循善诱地去引导你、鼓励你,或者是他能够拉下脸来去骂你。因为有些弟子的确是非常的难以调伏,你总顺着他,他就觉得自己做得很好,一点惭愧反省之心都没有。这种人该怎么办呢?那就要多呵斥他。

当然也不是一昧地呵斥你的人,就是很好的善知识。若是不能占察众生的根机,而随顺自己的烦恼,或者因为不耐烦,或者因为心有厌倦,那样去呵斥弟子的话,那也不是一位好的善知识。我说的呵斥是,他比较哀愍你,看到你太可怜了,呵斥你是调伏你的方便,他对你没有嗔恚之心,而且还会心无厌倦地去教导你、“呵斥”你,这样才是一个好的善知识。

而如果你能经常听到善知识这样地调教你,那可真是你的福报了。千万可不要愚痴地以为这是善知识看你不顺眼,经常找你麻烦,而是应该借此多多反省自己,多多感恩善知识的谆谆善诱、不断提携。

第六,善能堪忍。也就是说这个善知识,不论所处的环境多么差,他都能安忍,从来不会挑三拣四,都是以道为亲,以法为食。无论是别人打他也好,骂他也好,即使是诽谤他,或者是杀了他的父母,杀了他的孩子,他都能够把心安忍下来,不以世俗的情执去嗔恨众生。《梵网经》里也说,作为一个受菩萨戒的人,别人如果杀了你的父母尚不应该去报复他,何况只是伤害到你本人,或者是骂你,那就更不应该“以嗔报嗔,以打报打”了。

如果他善能堪忍的话,说明他的心境已经非常调柔了,对佛法的认识也非常的深入了。他从来不会有报复心理,这样就会不计好恶、不分冤亲地利益弟子。即使我们以前得罪过他,他也能很平等地利益到我们。所以善能堪忍非常重要。

第七,无有怖畏。什么是无有怖畏呢?就是善知识说法的时候,内心通达佛法,讲法的时候如狮子吼一般,对所有的难题,对所有的问难都没有怖畏。因为他的心安住在法性之中,内心非常安乐,非常快乐。因为他没有怖畏,他就能给弟子们树立一种榜样——我们见到善知识内心安住在法性之中,真实得到了佛法的利益,这样自己在修行中就会非常有信心。所以说善知识具备“无有怖畏”这样的功德,就会对我们非常有利益,对弟子非常有利益。

最后呢,就是“语具圆满”。什么是语具圆满呢?就是这位善知识讲法非常圆满善巧,能够深入浅出,通俗易懂,而且不会颠三倒四,恶口绮语,听讲的人一听就知道他在说什么。而不是不观察大众的根机,就讲了很多复杂的名相,使得大家一点也没有听懂。那样就失去了佛法的利益,听法者也失去了继续探寻佛法的信心和好乐心。所以善知识能够语具圆满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功德。

四、善知识最起码要具备的三个标准

以上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讲的八种善知识相,我只是简单地跟大家谈一下,其深入的内涵还是非常广大的。不过,仅仅是我说的这一些,大家能够了解,并如理去观察的话,也能找到一个比较不错的善知识了。但是,如果找不到如此圆满的善知识也没有关系,只要你所观察的善知识,至少具备三个标准,那也是可以为众生做依止的。

(一)具足正见

第一个就是“具足正见”。八正道中正见第一,一个人若是没有正知正见,那他所有的持戒、苦行、修行、哀悯,刚才所说的种种功德相,那就没什么意义了。世间的贤善之人也多多少少会具备这样的标准,像孔老夫子一样:他能够克己复礼,他也是安住世间法的净戒之中;孔老夫子也具足多闻,带领三千弟子,弟子有疑即问,夫子有问即答;孔老夫子也说“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顺”,他也是能有所证的,内心与他所讲的君子之道相吻合;而且他也是性多哀悯,所以他游说诸国施设仁政,推行周礼;他也能够心无厌倦,我们说孔老夫子诲人不倦;他也能善能堪忍,他在游说这些国家的时候,吃了很多苦,都能忍受,而且不失君子之道;而且孔夫子讲法也是无有怖畏,因为他心与法和、法与道和,这个道是世间之道,为人之道、君子之道;还有就是语句圆满,孔老夫子讲法也是非常善巧,非常地深入人心,弟子一听就明白。

也就是说,世间的一个善知识也能具备这些功德,但是他不一定能具备大乘的正见,那就不能引导你成佛了。所以说修行一个法门,最重要的就是正见,就是要通达佛法的根本,才能作为众生的依止;如果不能通达佛法,那别的功德相修持得再好,也不能让人趋向解脱。所以考察善知识最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——具足正见!

[如法考察善知识]

有人问了,我尚未进入佛法,我刚学佛,自己还不懂呢,我怎么能够考察他具不具备正见呢?这句话问得非常好,这就是给一些盲目从学的人提一个醒,一开始依止善知识并不是那么地着急。

我说的这个不着急啊,并不是说寻找善知识不着急,要知道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过:“若欲成就一切智,应决定求真善知识。善男子,求善知识勿生疲懈想,见善知识勿生厌足想,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,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。”佛陀是劝我们要积极寻找善知识,并去追随善知识学习的。

而我这里说的不着急,是告诉你不要盲然地去依止。不要一听到别人讲:“我师父啊,声名在外,功德广大,著作等身,一代导师,而且还能呼风唤雨,能掐会算”,就心动了,想去依止。其实这些都只是枝末,不是根本,我们要知道:出名的师父不一定是明白的师父,而明白的师父不一定出名;有神通的师父不一定通达正见,通达正见的师父不一定有神通。这些界限我们一定要分清,否则就非常容易误入歧途!

比如本身就比较神神叨叨的人,当他一听到有人说这个善知识有一些小“神通”,那他就会觉得:哇,这个善知识好了不起,我要跟他学!我们要知道,狐狸精、蛇精、妖魔鬼怪等,还有一些附体大仙等,多多少少都有些小神通,但这些都是些报通、鬼通,都是不究竟的。所以依止善知识,切记不可看他有没有神通,这个是最容易迷惑人的。

再就是,我们依止善知识,不能因为他能给我们算准命、治好病,这就是善知识了;或者说他持戒精严,日中一食,不拿金钱,就觉得这个善知识真了不起。当然,如果他在具备正见的情况下还能做到这样的话,那就很好了。但是如果他正见还没有具备,却又拥有了这些功德,那就很容易迷惑众生。所以正知见特别特别的重要。

在依止善知识之前,我们一定要好好抉择,考察善知识,一个月不行两个月,两个月不行三个月,三个月不行一年,一年不行两年、三年,哪怕是花个五年十年去考察善知识也是值得的。因为当你花了这么长时间去完全认可他的时候,那你对他的教授,也就毫无疑虑了。他对你说的每一句教言,你都可以依教奉行,那你很快就会到达到涅槃的彼岸了。

因为佛入灭后,到了末法时代,大部分都是凡夫师,既然是凡夫师,有优点也一定有缺点。就像以前有人告诉我的,一个人依止善知识,考察了十一年,最后依止他,几天就得道了。如法考察善知识就有这么样个好处。因为他对这个善知识考察了这么久,对他所有言语行为已经了若指掌,对他的缺点、优点,他也全都了解。所以,当他看到善知识的缺点的时候,就知道这些缺点只是师父的个人习气,并不会危害正法的教授,只要自己的心地清净,自净其意即可,所以他就能够观功念恩,修持净观,这样依然会得到善知识圆满的加持。

因为考察了这么久,他发现善知识具备种种功德相,知见清净,所以他才去依止,那么他就会完全信受善知识的教诲,而且不会观察善知识的过失,这样的依止是比较保险的,而且也非常容易成就。所以大家就要问问自己了,你考察善知识的时候,有没有按照这个标准来,没有的话那是很危险的。当然你现在觉醒了,也可以重新考察抉择,学法是件大事,不是说拜了师父了,就把自己卖给师父了。佛说要以法为师,善知识必须受持正法才能作为我们的导师,如果师父不能具备正见,那你随时都可以舍弃离去。

(二)具足净戒,深戒名利

作为一名弘法的法师来讲,如果不具备正见,或者怀着名利之心去摄受弟子的话,那这是在传承佛法吗?我看他一定是想找几个不花钱的奴仆给自己干干活,找一些人给自己进贡,想当土皇帝了。作为传法者来说,这个一定要不得,这是堕落地狱的因,迟早是要还的。作为善知识,一定要好好拣择自己的发心,既然有心去摄受弟子,那就要对弟子负责,对佛法负责,对自己也要负责。

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是与名利不沾边的,他一定是具足正见,具足戒律,最起码有一个道人的本分在,这样才能够作为我们修行上的依止。如果他都不是道人了,是个名利之人,那我们跟他学,能学出什么?所以我们考察善知识不光是要看他是否具足正见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,那就是具足净戒,深戒名利。

也就是说,他不但能够以戒为师,而且他能够远离世间五欲之法,不以邪命养活,而且他对世间法不感兴趣,这样他才能引导你获得解脱。如果你依止的善知识大部分时间,只是和你弹弹古琴、聊聊古诗词、做做赋、喝喝茶,那这都是世间人搞的,并不是学佛人、修行人应该做的。明朝的时候,莲池大师就在呵斥这样的人,出家人不务正业,天天搞搞什么茶禅一味啊,琴棋书画的,以为这些是接引众生的方便,其实是他自己烦恼深重而已。

当然这个东西,如果在特定的因缘,能不能成为接引众生的方便呢?当然也是可以的。但是你不能天天领着他搞这个,学习外道的典籍——今天讲《论语》,明天讲《老子》,后天讲古琴,再讲一些什么花道、茶道、香道的,而关于佛道的教法却是很少提及,然后他还美其名曰:把佛法的内涵贯穿到里面了。那我只能说,这样的善知识智慧太广大了,我们一般凡夫是难以理解的。而若是这位善知识连佛道都不通达的话,那他搞的这些其实都是些旁门左道。

[佛法不离世间觉的真义]

而这样的“善知识”大部分都是抓住了一点,来自圆其说,他说经本上讲过“一切法都是佛法”,六祖大师讲过“佛法不离世间觉”。但他不明白,佛说法的内涵和祖师讲法的深意是什么。祖师这样说的目的是告诉我们,我们在修行的时候,不是说一定要离开这个世间,跑到深山老林里才叫修行;不是舍掉世间所有的东西,然后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是修行——而是告诉我们,我们的心在逢缘对境的时候,所有的起心动念都要如理如法,不可以起邪心;所有的境界都要如法抉择,不要被它欺骗。唯有看透这一切世法的本质,才能汇归一切法成佛法;而不是为了随顺烦恼,再去搞世间声色之法,以非法为法,以外道为道。

就像禅宗的祖师在开悟的时候,有的是听到竹子响了一下,有的是见到了一个女人,有的甚至是读了一句外道的开示,就开悟了。因为他心住在正道上,心无时无刻不住在法中,起心动念都是与佛法相应的,这样只需要一个应机的境界突然现前的时候,那就会打破他所有的分别妄想,顿然悟道了。而这个打破凡夫知见的外缘,并不局限于要用佛法的一句话,它是任何的一种境界都可以,只要能与他修行的法相应的,都是可以帮他去悟道的。

就像我们以前看的念佛的公案,黄打铁的故事,临往生时念了一个偈颂:“叮叮当当,百炼成钢,太平将近,我往西方。”也就是说打铁这个事情本身和修行是没有关系的,但他通过打铁,叮叮当当的这个节奏,他就去念佛,把这个世法转为道用,从而成就了念佛的功德。也就是说世间法是可以帮助我们悟道的。我们看透了世间法,当下即是佛法;不是说我们舍弃佛法去搞世间法。这个一定要搞清楚,不能够自误误人。

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抉择善知识的这些行为,看看他到底是智慧的方便,还是泛滥的慈悲,还是下流的方法。你要是判断不准,那可能一辈子都在搞这些世俗的事情,对修行呢,利益非常非常少。

(三)具足哀愍

再就是第三条,要具足哀愍,也就是我们说的慈悲心。如果这个善知识具备广泛的慈悲心,他能够对所有的众生,对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都能生起哀愍心来,那他就不会随便地伤害别人,而且他对所有众生的苦难都有一种想救拔的心,那他就会积极地救度我们:他对我们所有的缺点,都会非常无私地提携;他对我们所有的苦难,都会想方设法的遣除;对于我们修行路上所有的问题,都会帮我们解决;不论我们一生之中是否有成就,是否继续轮回六道,而他却永远不会舍弃我们。这样的善知识那真的是永恒的依靠。

所以如果善知识要能够具备“具足正见、具足净戒(具足净戒,本身就要舍弃名利)、具足哀愍”这三个标准,那也是可以依止的。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个标准了,如果这三条也做不到,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善知识。他自己的修行还很够呛,那就不能引导你获得解脱了。

五、一些具体的做法

(一)祈求佛菩萨加持

我们在考察善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发清净的心,如法考察。再就是要祈请十方诸佛加持,或者祈请观世音菩萨加持。你可以这样说:

“菩萨慈悲!弟子无始劫来颠倒愚昧,今生之中善根成熟,刚刚接触佛法。但是教海汪洋,法义甚深,外道如云,邪说似海,自己实在无有抉择深入的能力。故而想依止一位善知识,能令我改邪归正,具足正见,获得修行的诀窍,早日成就无上正觉。但是自己没有智慧法眼,很难抉择善知识。希望菩萨加持,能让我遇到与自己相应的善知识!”

这样每日做这么一个祈祷和发愿,久而久之感应道交,自然也就能找到相应的善知识了。我们要依止三宝,因为我们皈依了三宝,我们要相信诸佛的加持力。我们发了这么一个清净的愿力,是为了破迷开悟,是为了成佛而找善知识,而不是为了找好朋友、找知己、找爱人,不是以情感而发的,这是与智慧相应的愿力。然后这样去经常祈求菩萨加持,或者是祈求与自己相应的这尊佛菩萨,你就会很快找到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了。

(二)多学习祖师的言教

再就是,自己先去学习一下祖师的经典论著,比如《莲池大师全集》《印光法师文钞》之类的。如果你觉得太多了,可以先看一些精要的开示,比如《竹窗随笔》、《印光法师嘉言录》,或者是《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要》之类的。印光法师,是近代最铁面无私的一位善知识,不讲人情,只讲法义,在抉择善知识方面,他能给我们树立很正确的一个观念,让我们知道,依止善知识学习佛法不是做人情,不是找靠山、攀名气。

还有,可以再看看一些其他祖师大德的传记和语录,像虚云老和尚、太虚法师、谛闲法师、弘一法师,这些近代大德法师们在修行路上的一些精要的开示。因为这些成就者所处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近,而且他们的知见是非常清净的,我们在了解他们传记的同时,就会知道怎样去依止善知识,就会知到善知识应有的一些形象,这样我们就可以树立一种对佛法正确的认识,对善知识正确的认识。

因为过来人是已经接受过考验的,他是值得信赖的;而不像现在很多人,到底是好是坏,从表象上来看难以判断。因为人的心念都是会变的,而且人的知见也不断地在变化。有的人呢,在一开始学佛的时候道心还很好,修行还可以,可是到后来就不行了,就败在了名利、色欲之下;最后呢,由于利欲的“加持”,他也就肆无忌惮,什么都敢说敢做了。还有的人呢,刚出家时发心就不太好,觉得和尚多自在啊,有吃有喝,还有供养,不用劳作;但是当他深入佛法的时候,他了解了佛法原来这么不可思议,后来道心慢慢就坚固了,并去努力修行,树立了正知正见,树立了金刚道心,反而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和尚。所以,我们现在还不能一下子就断定哪一个当代的、活着的大法师,能够作为我们究竟的依止。因此我还是劝大家在佛法上的依止,应该要多依止过来人——那些圆寂的大德祖师,这是最可靠的一种方法。

当然我也不是一棒子把现在所有的法师都“打死”了,现在的确有一些非常好的善知识,但因为我自己没有那么高深的智慧,没有五眼六通,还不能直接告诉你:“现在活着的某某人啊是我们的善知识,我们都要去依止他”。我是希望大家先把祖师们的一些东西了解得差不多了以后,那你自己就有能力抉择谁好谁坏、孰是孰非了。所以我还是劝大家要多深入经藏,学习佛法。尤其是民国时代四大高僧的著作,如果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,那你在抉择善知识方面一定不会出现偏差。

六、但以法见,不以情牵

还有就是藏地普遍视上师为佛,这种教言在我们汉传佛教并不是没有,比如《沙弥律仪·侍师篇》也是讲我们要视师、视阿阇梨如佛。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?因为末法时代这些善知识,大部分是凡夫僧、凡夫师,所以也有一定的烦恼,功德智慧方面也并不圆满,所以为了遮止弟子们对善知识生起轻慢心,所以佛陀就讲了这种殊胜的观照法。当然,这个方法也不仅针对凡夫师,即使对于圣者菩萨,也是要如是观视的。这样你以像恭敬佛一样的心来依止善知识修行,才能获得最大利益。这句话的关键是为了帮助弟子调伏爱看人过失,我慢自大的烦恼,而不是把凡夫师美化成断证圆满的佛陀。

一开始,我见闻一些大德法师的弘法行为,因为他们法缘广大,写了很多的论著,讲了很多的佛法,利益了很多的众生,我感到非常欢喜,非常赞叹。但是对他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,有时候就人云亦云地认为,他真的是非常伟大了。可是后来通过一些法义上的辩论和大家的一些指正,我发现他的知见并不是很清净,甚至有一些邪见。虽然他很有悲心,很有道心,但是由于不了解佛法的深义,没有以证入法性或者大彻大悟的古德为师,就师心自用,说了很多似而非的话,甚至是发表了很多邪见的言论,从而害人害己而不自知,误导了很多的人。

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,他只是学了一点现代的考证学、历史唯物学,还有其他的一些外道理论,就自以为具备了一种科学理性的眼光,以为自己已经对佛法非常明了了,就想要超佛越祖,发表自己的意见。其实他不知道,他只是一个具足惑业的薄地凡夫而已,很多东西也只是他的猜测而已。他不能完全地证明佛法中的不思议现象,而他也不能证伪,但他却以坚固的我执和我见为先导,自说自话了。

我们要知道,想要遍达世出世间的真相,起码得像龙树菩萨、无著菩萨,甚至是佛陀一样,拥有无比广博的智慧,拥有极为甚深的证量,才能够知人所不能知的真相,讲人所不能讲的道理。否则的话,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,自己到底有没有正遍知?能不能通达三藏十二部?有没有具德的善知识给印证过?是不是究竟证得诸法实相?有没有对显密教派的这些经论做过一个深入的研究与学习?有没有按佛说的道理去实践过?有没有与佛法少分相应?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,那所说的言论,就会夹杂很多的猜测和偏见,甚至是捕风捉影,盲目定义。

所以说,若是我们依止的善知识,在教内是一位饱受争议的法师,那就需要慎之又慎地考察一番了。要知道修行成道不是儿戏,不是文字游戏,更不是猜测和推理。依止善知识是远离恶道,成就解脱,圆满菩提的根本。若是草率地随顺自己的烦恼,用追明星、护主子的心态去依止善知识,那么当你因此而造业、堕落恶道的时候,他是帮不了你的。

所以,依止善知识要有智慧。即使是由于无明的原因,一开始就追寻了一位错误的善知识,那也不要怕,也不要觉着没面子;因为这不是你的错,我们是凡夫,都在无明之中,选择错误很正常。但是我们也要知道,若是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善知识饱受争议,但却依然不管不顾,不去重新考察,不去兼听他人的意见,那就很不正常了。我想那一定是为了维护面子,或者过分相信自己的眼光,偏激而为了,这个真是最要不得的。古人讲“宁可千劫不悟,不可一朝错路”,所以说我们为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对依止善知识这个事,千万不可草率。

我对任何上师、善知识的崇敬都是来源于法上,即是佛陀所教诲的“依法不依人”。而如果一开始在不了解佛法的时候,我对某位善知识非常有信心,我一直去承侍他、伺候他,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,他的知见与佛法的知见是有出入的,教内很多大德对他的讲法有异议。那我就会仔细考察批判善知识的一些声音,聆听正反两方的意见,把自己摆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去重新抉择能不能继续依止。因为初发心时我就想,我不是感情用事找朋友,而是为了解脱生死,觉悟成佛。我要去抉择一下,若是最后考察出来师父的讲法的确是有偏差的,甚至是邪见,那我就要舍弃他,重新依止经论深入教理,建立正见。我们要“不以情牵,但以法见”,这是依师学法最基本的态度。当然如果你跟鸠摩罗什大师一样,开悟了之后还能去度化自己以前小乘善知识,那是你的能力。

我们要知道,善知识不止一位,不是说是我依止了某位善知识以后就不可以跟别人学习了。而是应该明白,所有通达大乘佛法的,所有开悟的祖师、历代大德、十方诸佛菩萨都是我们的善知识,华严经上讲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就是告诉我们要广参善知识,要广学法要。

七、一些后话

[广学多闻]

当然,如果你按我刚才说的,如法地去考察依止善知识了,那你修学佛法就不会茫无目的,不知从何下手,你就会得到一个捷径。善知识观察我们的根机,会传授我们相应的修法,让我们早日得道;而且佛法上有疑问,都可以随时请益;自己有察觉不到的缺点,善知识也会随时调教;而且我们还可以承侍供养善知识,福慧双修。所以说如果你非常幸运,现世找到了一位很好的善知识、很好的和尚、很好的喇嘛,那这个真的是非常大的福报。

但是没有这样福报的人,自己就要广学多闻,只要你能够仔细研究经论,反复看,深入学习,有了问题,多咨询几位法师,那也会进步得非常快。如果你能把民国四大高僧的著作全部学习过了,我估计你在佛法上也就没有太大的疑惑了,最起码三乘佛法的正见,就可以建立起来了。因为这几位善知识,是我们宗门教下非常了不起的大德,整个佛法的纲要都能够讲得非常明了。

今天讲这些,主要是因为有人发心要依止我学习佛法,所以我就想讲这么一段,去劝谏以后将要依止善知识的所有弟子,希望你们如法来考察善知识。我不是一位优秀的法师,但是我是一个有良心的修行人。虽然我没有非常圆满的智慧、非常清净的戒律、非常高深的道行,但是我还算是有一颗虔诚的向道之心,不与世间名利相应的心,只想一心为佛法、为众生。因为学在人先,或许多多少少能帮助一些有缘人共同进步。不过,我希望以后的学佛弟子,大家都能找到在我之上,更有威望、有德行的好的善知识。如果没有这种机缘呢,也不要着急,耐下心来好好看祖师的传记、语录,还有佛经原典的开示,以及因果报应类、佛菩萨感应类的书籍。这样就可以慢慢长养自己的道行,这一生一定会解脱有望了。

[依法辩论]

还有呢,我要跟大家多说一点,做人要学会克己复礼,不要老去指责别人,“静坐常思己过,闲谈莫论人非”。在没有通达佛法之前,不要妄自给现在的一些大德法师贴标签,因为你不通达佛法,就容易诽谤法师,诽谤佛法。就像是现在网上一些辩论事件,令人痛心的是,作为一名修行人,竟然是连最基本的十善业都做不好。当发现有些说法与自己的知见发生冲突的时候,竟然口不择言,讲恶语,诽谤僧宝,辱骂僧宝,怀着一颗极大的嗔心,去维护自己的善知识。当自己的善知识,或是自己受到攻击的时候,不是去修忍辱,不是以法抉择,而是以愚痴心去抉择。辩论的时候,不是以正见去摆明自己观点,而是去百般辱骂。还有一些人在给他人定义的时候,话语也非常恶毒。这个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。

你要知道,有的善知识讲的法的确是不究竟,但他很可能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!我们要知道,你恶口骂发菩提心的人,恶眼视发菩提心的人,罪过是极为严重的。这不论是在《华严经》上,还是其他大乘经论上都是反复强调的,千万不能打、骂僧宝,打、骂菩萨道人,否则罪过如同出万亿佛身血,这个恶报真是非常可怕的!

所以,作为修行人,一定要检责自己的这颗心,法义可以依法辩论,但我们也要断恶修善,不能恶言攻击,无事生非,不能恶意炒作,挖掘他人的隐私,为了摧毁他人不择手段,这样是极为不道德的行为,这也是极其危险的行为,极其可怕的事情。这是连世间人都认为下作无耻的事情,更何况是我们佛弟子,怎么能做得出来呢?这是千万不能去做的。

所以希望能有缘听到这些话的人,都能够明了,以后有人来攻击你师父的时候,你先听一下他这个言论,到底是为了什么,是不是我师父讲法的时候的确出了漏洞。如果是善知识犯了错,但并非是根本邪见,那么作为弟子的,就替师父向大家忏悔就好了,而不是一昧地盲从善知识。我们依止善知识是如明臣择明主,而不是痴犬护痴人,这个大家一定要了解。

好,今天就讲到这里,希望这些言教能够利益到有缘的人,利益到天下所有的众生。愿他们都能够舍弃邪见,具足正见,都能够找到与自己有缘的大乘善知识,都能够早日成佛!阿弥陀佛!

据雪相法师2016丙申年8月录音整理

妙稀有弘法小组

 

相关文章